张强教授研究团队在纳米生物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2018-06-20

 

image036.jpg  hbimage003.jpg

 

2018619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我室张强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Single-walled carbon-nanohorns improve biocompatibility over nanotubes by triggering less protein-initiated pyroptosis and apoptosis in macrophages”。论文第一作者为何冰讲师,责任作者是张强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的资助。

 

zqimage005.jpg

 

   

该研究系统比较和阐明了碳纳米管(CNT)和单壁碳纳米角(SNH)对巨噬细胞的纳米毒性,详细研究了5种碳纳米载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发现SNH诱导细胞焦亡、细胞凋亡、蛋白质表达、水解酶渗漏、溶酶体应激、膜紊乱等层级作用机制,提示了SNH生物相容性优于CNT的原理。特别是发现一种膜蛋白分子(非转移性黑素瘤糖蛋白BGPNMB)调控碳纳米载体与细胞作用的新机制。该研究属于纳米生物学领域,为纳米载体的评价与应用提供了方法与思路。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4700-z#Abs1    

     

延伸阅读 

张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药剂学与新释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药典会委员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杂志》和《药学学报》副主编、J. Control. ReleaseNanomed.:NBM等国际杂志编委。曾任世界控释协会(CRS)中国分会首任主席、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首批开展蛋白多肽药物给药系统、新型纳米给药系统、新型受体介导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和分子药剂学研究;主编或参编专著与教材15部;在Nat Commun、Adv. Funct. Mater., J. Control. Release, Biomaterials, Nanomedicine:BNM, Nanoscale等本领域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SCI引用进入药理毒理学ESI排名的前0.5%;完成创新制剂研究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0多项;开发上市多个新型释药系统;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奖一等奖、中国药学发展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何冰,2012年在北京大学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6在基础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2016年以优秀博士后身份留校,现为药学院药剂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纳米生物学与分子药剂学,包括纳米材料与细胞/亚细胞器相互作用的分子调控机制, 纳米载体细胞转运的信号调控网络等。其博士论文主要研究高分子纳米粒的跨膜转运规律、胞内转运通路与机制,被国外专家评价为“近年来里程碑式的研究”。近期研究发现,膜蛋白分子(GPNMB)调控单壁碳纳米角与细胞作用并诱导细胞焦亡等新机制,揭示了其生物相容性优于经典碳纳米管的原理。目前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了973计划等多项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Biomaterials (3)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篇。    

  (编辑:宋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