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国重团队赴宁波余姚市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参观,追溯建党初心,学习革命奋斗精神。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我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七大游击战区之一,被誉为“浙东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中心指挥作用。国重一行先后参观了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军政干校旧址、革命纪念碑等,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图表和革命文物,学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浙东革命根据地有关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内容。了解到从1941年5月至1945年9月底,浙东区党委领导浙东广大军民,进行了大小战斗643次,克复南汇、上虞两县城,攻克大小据点110余个,解放同胞400万,毙、伤、俘日伪军9000余人,取得了辉煌战绩,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尽管昔日的战场已烟消云散,枪林弹雨已成为历史,但是党的历史却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党史、重温入党誓词,老师们纷纷表示接受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会继续沿着先辈们的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红色记忆成为坚定信念、努力工作的原动力。
17日下午,国重团队参观了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井头山遗址。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发现于1973年,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到5000年以前,人们就开始栽培水稻,从事农业经济活动;为适应潮湿环境,防止野兽侵扰,住房采用木结构干栏式,并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驾驭舟楫、活动范围从陆上拓展至水上等。博物馆里的各种精美的文物,体现了先民的勤劳和智慧,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姚市井头山遗址发现于2013年,是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距今8300~7800年)。该遗址比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多年,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环境变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2021年4月13日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党支部书记宋书香老师邀请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领队孙国平老师做现场讲解。孙老师是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198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考古研究工作。孙老师说井头山是被当地放羊的村民发现的,当他看到村民送来的样品时,凭着丰富的学识和经验预感会有新发现。但当时村民只说是在三七市镇东边的工地上捡来的,没说具体地点,也没留下姓名和电话。他只能根据仅有的线索,带着队员沿路去寻找。找了整整一个多月,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在获得业主许可后,他带领队员试图挖掘。然而,干了10天,掘开一个长5米、宽3米、深3米的探方,却一无所获。更麻烦的是,因为坑内土质松软,如果继续深挖,随时都有坍塌的风险。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在工作模式和技术路线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使用不锈钢细探针、机械钻孔等设备,最终成功发现了井头山遗址。老师们不仅被井头山遗址出土的生活器具和工具惊艳到了,更对孙老师这样的考古学家耐得住寂寞、坚持理想、锲而不舍、刻苦攻坚的品格深深感动和由衷钦佩。通过探寻井头山遗址,感受到了古文化遗产带来的魅力,增强了爱国热情、民族归属感和自信心。
本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实地学习和考察、举办技术高端论坛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让大家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在回程的路上,党支部书记宋书香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会,分享大家的在学习中收获和感想。
供稿:王静、许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