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敏教授/张礼和院士课题组在生物大分子药物研发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生物技术药物是国际上发展最快、利润最高、竞争也最激烈的研发领域,其中蛋白质药物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半衰期短、免疫原性强等先天缺陷严重影响了蛋白质药物的临床应用。周德敏教授/张礼和院士课题组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建立了“基于基因密码子扩展的蛋白质标记”新方法 - 他们通过改变蛋白质翻译过程中终止密码子的功能,成功将自然界中不存在、但能人工合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非天然氨基酸定点置入蛋白质药物中,实现了蛋白质药物任意位点温和、高效、快速、定量和特异引入PEG分子。该课题组借助此方法在干扰素药物的一系列位点引入不同长度的PEG分子,完成了PEG化生物大分子药物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能显著延长寿命并增强生物利用度的新一代PEG化干扰素。同时,他们基于非天然氨基酸生物正交特性,仅使蛋白质的易降解部位选择性PEG化,实现了PEG化干扰素由异质向均一的跨越。该方法的推广将会推动一大批长效蛋白质药物的更新换代。
更进一步,周德敏教授/张礼和院士课题组将该方法拓展到基因治疗学研究领域。他们针对慢病毒载体宿主范围广、细胞和组织感染选择性差的缺陷,建立了病毒载体定点修饰进而引入靶头分子的方法,发现了慢病毒载体的结构修饰与靶向感染能力的构效关系,以及载体的可修饰位点和高度保守区。他们通过在慢病毒载体的数个位点引入环形RGD分子,使其对富含整合素受体肿瘤细胞的靶向感染能力提高近十倍。靶向病毒载体整合蓬勃发展的RNA 干扰、基因敲除/入和CRISPR 基因修复等现代生物技术,必将推动基因治疗药物向精准治疗方向的发展。相关成果已经申请国内外专利,部分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学科代表性杂志上(Zhang B., et al., Acta Biomaterialia, 2015, 10.1016; Zheng YQ.,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5, gkv202),博士研究生张博和郑永祥分别是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